第一期:《典冠与典衣》

  • 发布于2019-12-17
  • 阅读1326
  • 评论0
阅读1326
管理越规范,权责越清晰。

故事:

《韩非子·二柄》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韩昭侯醉后就寝,掌帽官怕他着凉,就给他盖上衣服,韩昭侯醒后问左右:“谁加的衣服?”左右回答:“掌帽官。”韩昭侯将掌衣官与掌帽官一同处罚。处罚掌衣官,是因其失职;处罚掌帽官,是因其越职。

 

感悟:

通过这个传统案例,结合我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一些了解,也许不是很全面,但我想聊一些自己的看法。

 

故事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韩昭侯是韩国比较有作为的一代国君,他启用法家重要人物申不害为丞相,两个人互补配合,推行“法”治、“术”治,几年时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韩国的社会秩序、农业、经济、军事方面均有很大的改善和进步,史称“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如果把韩国看作一家公司,无论是老板韩昭侯还是管理者申不害,均在他们的位置上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老板有识人、用人的好眼光,高管有独到的经营管理思路,协助企业部署战略规划),从而使韩国这家根基还不那么稳健的小公司快速成长为当时的七雄之一,我认为是非常有“经营管理”办法的。

 

可无论是多么强大的企业,当中都会有一些令人头大的问题,正如案例中所讲的掌帽官和掌衣官被罚的故事,其本质就是权责要明确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认为在这件事的处理上boss韩昭侯太过冷酷无情,不近人情,下属也是出于好意,惩罚他们未免小题大做。看似过分,但我认为背后还是有道理的(掌帽官完全可以先为老板戴上一顶绒帽再叫典衣来披衣服):

 

因为在春秋末年时期,“安分守己”的做法对维护当时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是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但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是有僭越之嫌,被世人认为是一种“违礼”之举。放在当今企业社会里来看,如果我们自己的分内事情都做不好,还喜欢去插手分外之事,一定会对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相反,若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本职该做的事,不仅是向自己成功跨出一大步,也是为企业发展迈出一小步。

 

管理越规范,权责越清晰

一个企业或组织要想高效运转,必定需要一套健全的制度,而在健全制度之下,我们组织内的每个部门、每个职位都应有着清晰的权责。在我去过的很多中小型企业中,似乎绝大多数企业都逃不开这个问题:权责不明确。因此出了问题,有时候大家一拥而上,有时候无人问责,或者一件事看上去好多人管,但实际上最后互相扯皮推诿。企业部门如果意识不到权责划分的重要性,随性安排工作任务,最终只会导致办事拖拖拉拉效力低,而且一旦出现问题根本找不到责任人。

 

权责关系可以说是组织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在组织的设计管理过程中,明确各部门、各职位与整体组织之间的权力与责任,使每个组织成员都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有哪些方面的权力,直属领导是谁,是保持组织稳定性及改善组织运行效果的前提。

 

因此:

1、必须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并且各岗位间职责分明,权力互相制约;

2、必须健全考核制度,互相监督,一旦出现问题直接追查责任人;

3、并且成立一个专门的督查机构,严格考核、奖罚分明,且不可虎头蛇尾;

 

一个很实际的现实案例:

到过海尔电冰箱厂的人会发现,该厂卫生特别好,尤其是厂房窗户上的玻璃更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之所以如此,源于以前该厂的一个材料库,由于经常有人来参观,卫生需要保持干净,可是让2945块玻璃保持干净并不容易,请外人打扫既要花费一大笔钱,又怕商业秘密被外泄。

 

所以,他们想出一个高招:把2945块玻璃分工到人,并在每块玻璃旁贴上一个编号小条,条上有擦玻璃人和监督人的编码。如果哪一块脏了,直接找这两个人就行。于是,整栋大楼的玻璃都能保持干干净净。

 

而后,他们把这一做法推广到生产的整个制作过程中,从钢板成型到冰箱出厂,共设了156道工序545项责任,因为每一道工序责任到人,质量便有了保证,所以生产出的电冰箱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可见,一件事由一个人、一个部门负责,每个岗位或部门都有明确的权责划分,相互配合,发挥出1+1>2的作用,才是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

 

在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个通俗形象的管理术语——抽屉式管理。

 

意指在每个人员办公室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在工作中,既不能有职无权,也不能有责无权、有权无责,更不能越权行事,企业内部各个职务的主要责任、权力和利益,都必须要明确,以达成人与事的合理配合。

 

所以,我认为案例中boss韩昭侯对两位下属的惩罚并没有不妥之处,因为越是强大的企业,权责越要分得清,我们从不吝啬对下属闪光点的褒奖,但在企业的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