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激励与认可计划(三):激励管理的实践案例?

  • 发布于2019-12-17
  • 阅读1326
  • 评论0
阅读1326
『 设备管理人员的激励管理 』案例。

设备管理部门原有部门主管1人,区域主管若干,主管下属维修工、辅助工若干。主要的职责分工及考核方式如下:


同时,上级主管还对下属月度工作态度等非量化考核,按照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分别占有的一定比例,加权得到综合考核分数,部门内部按照分数分配总奖金,而部门总奖金来源于部门考核分数与部门员工工资标准总额。

这种分工模式将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到了设备部长岗位,维修管理的重心放到区域主管,维修工程师按照区域主管的指令完成工作。


这导致以下问题:

(1)设备成本指标未落实到一线岗位,导致设备维修费用不可控,自制件使用率不高;

(2)设备保养主要由设备操作工人负责,而一线设备管理人员对保养没有责任,虽然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本着“和谐”的目的,对保养的检查在一段时间后就名存实亡了,导致设备损坏可能性增加;

(3)设备维修人员看起来都很忙,但设备损坏对生产的延误还是时有发生,且延误情况越来越多,TPM管理模式流于形式;

(4)因为计划原因导致的工作量不均衡,主管在非量化考核时,兼顾工作态度、工作量等情况,酌情打分,而使得量化指标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影响并不大。绩效考核成了形式,“不公平”而且导致内部越来越懈怠,团队士气低迷。

在激励体制推行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分析,按步骤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步  指标设置与分解

设备管理部门对公司的贡献主要在于:

 成本控制,包括维修费用和因维修导致生产停工损失费用;

 对生产计划的支持;

 对设备技术的支持,提高劳动效率,而设备维修计划完成率指标只是过程指标。

 

因此,设定设备管理部门承担指标主要包括:设备维修费、月度设备完好率、设备维修停工损失及设备改进效益。

各指标说明如下:



第二步  岗位设置

按照上述指标,若要将指标完全落实到具体岗位,岗位业务范围需要包含设备从点检、维修规划、维修实施、保养等各个方面。于是按照区域划分原则,将原有的按车间划分设备细分为按工段划分设备责任区域,每个区域的设备管理由机械、电气各一名维修工程师负责,直接由设备部主管管辖。

 

第三步  定激励方式

原有的部门奖金分配模式将总额限制在了一个范围,总额可以很好的保持在预算范围内。所有项目的奖金都与产生效益直接挂钩,不设置上限。同时设置优秀年度设备管理者奖项,以四个指标年度综合加权得出设备贡献指数为评价标准,获奖者可在福利项目表中选择享受一定价值的福利项目。

 

第四步  流程、权限及相应运行机制调整

(1)重新梳理了TPM流程,明确设备管理人员、车间管理人员、设备操作人员在设备管理、日常保养等方面的职责和流程;

(2)设备区域主管被赋予设备保养检查罚款的权限;对责任区域内设备维修计划的次决定权限(在生产副总要求下,可调整计划,但对调整后的计划同样负责);

(3)设备部门每周召开计划会,各区域主管编制并汇报设备点检、维修计划,部门主管审核、平衡计划,并在与生产对接后调整计划

 

第五步  数据统计及绩效过程监控

人事部门负责设备部门整体绩效数据的收集统计,设备部门综合管理人员负责各区域绩效数据的收集统计。月度按照原定计划进行奖励。

有关设备改进事项,部门编制计划、预算后申请立项,经总经理审批后在人事部门存档,人事部门跟踪项目进展,并在项目完成后组织验收,组织测算效益,按照预定的奖励措施予以奖励。

​这里需要强调人事部门的主动性。新的奖励制度在推行初期,员工还难以适应,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员工感觉到新的激励制度的变化。这样做以后最大的转变就是目标和奖励变得明确之后,对管理的抱怨变少了,更多向管理者提出工作条件上的要求,比如增加权限、协调配合等。

​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多数人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常规备件、自制件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对自己的专业意见能够坚持,更有担当,也少了相互攀比、抱怨,管理氛围大有改善。虽然对设备管理人员支付的工资更多,但为公司创造了更大的效益,杠杆效用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