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胜任力测评系统百家争鸣,一不小心就挑花了眼,你知道如何正确运用胜任力测评吗?
小A是某商业银行的招聘专员,近来公司发展了胜任力模型项目,希望小A导入一套客观的胜任力评鉴方式,请问小A该如何着手进行呢?
小A所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HR人员经常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近年来企业组织往往透过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来评鉴人才,以获取竞争优势。尽管个人在胜任力上的强弱,可透过各种方式来评鉴,但采用测评来评鉴胜任力,不失为一种客观性较高、成本较低的良方。因此,小A其实可以采取胜任力测评的方式,来做为员工甄选与评鉴的工具。
接下来,我们将以小A的例子来说明企业导入胜任力测评的注意事项。
1
发展新测评,或选择既有测评
假设小A将以公司的银行理财经理来做为第一波胜任力测评导入的对象,请问接下来该怎么做呢?首先,小A须先确立测评导入的方式,究竟是为公司发展新的胜任力测评,还是选择既有的测评?针对发展胜任力测评,企业组织虽可自行研发,但由于测评编制涉及高度的专业性,所以企业组织往往会透过外部单位(如学界、企管顾问公司)来协助研发。至于「外部单位研发测评」与「选择既有测评」该如何取舍?
让我们来看看两者之间的对比:
通过上面的对比,倘若小A的公司相当重视银行理财经理的胜任力评鉴,并愿意提供相当额度的经费来支持胜任力测评的发展,且该公司银行理财经理之胜任力并非坊间既有测评所能评估,则小A可以委托外部单位研发胜任力测评;反之,若经费有限,且公司银行理财经理之胜任力较为一般性,则小A不妨直接购置现有胜任力测评。
2
选择外部单位的参考标准
不论是研发胜任力测评或直接购置现有胜任力测评,企业组织往往会选择一个外部单位来进行合作。倘若小A在导入胜任力测评时,需要找一位合作对象,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以下是若干参考标准:
1. 合作对象的顾问或专业人员,是否兼具职场胜任力测评研发的专业背景?例如:是否兼具人资与心理学的背景,并参与过胜任力测评研发的相关项目?
2. 合作对象是否有为其他企业导入胜任力测评的成功经验?
3. 合作对象所提供的专业支持如何?例如:导入测评后,是否有专业人员协助解答问题、安排教育训练课程、进行售后服务或后续研究工作?
3
购置现有测评的考虑点
如果小A最后决定直接购置现有测评,以利导入胜任力测评,则在测评选择上,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考虑点:
1. 测评所涵盖的向度,是否与公司需要进行评鉴的胜任力相符:
以小A公司的银行理财经理为例,若所涉及「顾客服务导向」、「自我控制」、及「自信」等胜任力,则小A所选择的测评最好能反映这三个胜任力向度。可惜的是,目前学界或顾问公司所贩卖的心理测评,多半是测量性格而非胜任力,因此这些性格测评的结果如何连结到胜任力,就可能需要通过推论的方式来达成。
以五大特质测评为例(开放性、外向性、友善性、情绪稳定性、及勤勉审慎性)(Costa & McCrae, 1992):「友善性」(心理柔软性之部分)可能链接到「顾客服务导向」的胜任力;「勤勉审慎性」(自律之部分)与「情绪稳定性」(神经质的反向)可能连结到「自我控制」的胜任力;「勤勉审慎性」(能力之部分)与「外向」(武断之部分)则可能连结到「自信」的胜任力。
倘若与小A合作的外部单位中,有专业顾问来协助建立性格与胜任力的连结,甚至发展项目来确认这些连结关系,当可更佳。若小A可以购置到直接评鉴胜任力的心理测评,即无须透过性格测评的结果来推论胜任力,这是最理想的状况。
2. 测评是否具备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所谓信度(reliability),意指测评分数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倘若小A导入的胜任力测评具有信度,则同一群银行理财经理在不同时间做同一份测评的结果,应具有稳定性(再测信度);此外,测评题目间应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显示它们是一致地在测量同一件事(内部一致性信度,常以Cronbach’s α来表示)。
所谓效度(validity),意指测评是否能真正测到我们要测量的东西。在HR实务上,倘若我们想知道小A导入的胜任力测评是否具有效度,则应检视银行理财经理在胜任力测评上的分数能否预测其工作绩效,诸如财务绩效、客户满意度等(效标关联效度)。
若顾问公司向小A宣称他们公司的测评相当准确,则小A应进一步探问其信度与效度,以厘清业务人员宣称之「相当准确」所指为何。
3. 测评本身的常模是否适切:
简言之,常模(norm)是一群人在测评上的分数表现;个人在测评的原始分数要拿来跟常模做比较,才能确知分数的高下。业界常见的常模为「百分等级」(percentile rank),意指个人的分数约当胜过多少百分比的人。举例而言,若某位银行理财经理在胜任力测评「顾客服务导向」的原始得分为23分,其百分等级为80分,即表示该银行理财经理在这项胜任力上的分数优于80%的人。
由于选用了不适当的常模,将导致测评结果无法正确比较,因此小A在选择胜任力测评时,应考虑常模是否适合,包含下列问题:
常模的来源:该胜任力测评的常模,是否是依据本地业界的受测者(特别是涵盖金融产业)所建立的常模,而非学生常模、国外常模、或其他不相关之产业的常模?
常模的时间性:该胜任力测评的常模,是否时常更新,不至于太过老旧?
4. 测评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小A在甄选银行理财经理时,若有大批应征者,则测评本身在施测、计分、解释上是否容易,便成为小A选择胜任力测评的考虑重点。特别是该测评的配备,若能结合信息科技与网络技术,具备在线施测、计分、个人报表产出、测评数据管理、甚至团体报表产出等功能,将更有利于节省小A的行政作业时间。
4
情境判断测评:另一种可能的胜任力评鉴方式
情境判断测评(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是近来相当流行的测评方式。这种测评乃是给予一个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并提供若干选项让受测者选出「最佳」与「最差」答案,以下是一个实例(Motowidlo, Hooper, & Jackson, 2006):
在开会中,如果你遇到一个成员三番两次批评别人的发言,你会…..
(A)当场制止他,请他不要这样做。
(B)在开会休息时间,私下向这位成员表示你很肯定他的发言,但请他修饰自己的言词。
(C)公开向大家表示:期望会议中的发言是比较有建设性的,而不特别指正那位成员。
(D)邀请会议中其他人表达对这位成员的观感。
在文献中,多数研究发现情境判断测评的做假程度小于传统心理测评(Hoopper, 2006)。更重要的是,一项整合分析研究发现,测量性格特质之情境判断测评分数的效标关联效度达0.42 (Christian, Edwards, & Bradley, 2010),算是相当良好的预测效果,这个效果也明显优于传统性格测评的效标关联效度(Chamorro-Premuzic & Furnham, 2010)。由此观之,在评鉴胜任力时,特别是涉及性格特质的胜任力,除了传统性格测评以外,情境判断测评是另一种值得考虑的做法。
整体而言,以测评方式来评鉴胜任力,是相对客观与节省成本的方式。
然而,在导入胜任力时,HR人员需根据公司实际状况,来决定是研发新测评,还是选择既有测评, 倘若要购买现有测评,则需考虑四个问题:
(1)测评所涵盖的向度,是否与公司需要进行评鉴的胜任力相符?
(2)测评是否具备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测评本身的常模是否适切?
(4)测评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最后,在传统性格测评以外,以情境判断测评来评鉴胜任力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做法。